由於適逢奈格颱風帶來共伴效應,前一天晚上風大雨大的,我還在擔心是否測量當天會造成影響;加上家裡樓層並不高,旁邊又是捷運工地,還得祈禱測量時捷運工地別動工。
當drunkenlife兄到達時,只看著他拎著大包小包的行李箱與腳架等器材,實在令小弟太不好意思了。到了寒舍後,先進行簡單的測量,所幸背景雜音大約只有50多分貝,還算安靜。接著開始安裝設備,與初步的量測。接著就是退出房間,只留下器材,開始正式的測量。
測 量的結果大約在100Hz以下有著嚴重的駐波,而在100Hz到200Hz上下又有一個嚴重的凹陷,之後中高頻還算平順。左右聲道在中低頻段則是音量不 均,原因可能是出在房間右後方的門打開著,使得左聲道的直接音絕大多數就直接從門口出去了,而右聲道的聲音卻只能持續在房間中迴盪。整體而言跟長期以來的 聽感確實也相當接近。
經過一番計算後就是重頭戲DRC上場了,採用的設備就是drunkenlife兄自備的電池供 電DAC/ADC以及MacBook Pro。結果測試的音樂還沒有撥幾首,馬上明顯聽出聲音有巨大的差異。連續播放許多音樂並反覆切換,都能夠感受到DRC驚人的威力,整套系統就像吃了仙丹 一樣。不但惱人的駐波消失了,而且樂團鮮活度極高,音場開闊。
首先拿出Mutter的小提琴進行測試,光是開關DRC就已經顯現出驚人的差異,小提琴音色的質感與細節無所遁形。而更驚人的是連弓與弦摩擦的弦音都聽的到,這聲音不同於平常透過琴箱共鳴發出的弦聲,而是需要在解析力極高的錄音與系統上才有辦法聽到。
換 上大編制,首先是先聽RCA發行Fiedler指揮Boston Pops Orchestra的敲擊卡門。不過可能受限於擴大機推力,速度感還差了一些些,但效果已經相當驚人了。緊接著聽Telarc發行Paavo Järvi指揮的春之祭,這是一張電平偏小但動態極大的錄音。原本平常聽音樂開大聲時,擴大機表頭大約都轉到60,音量大約是80分貝左右。但接上DRC 時,就算擴大機表頭轉到將近80,此時估計音量可能已經超過90分貝了,但整個聲音依然非常穩定且平衡,完全不會感受到一點吵雜感。後續
接
著換上鋼琴曲,首先聽了drunkenlife兄原本就準備的RCA發行Rubinstein演奏的蕭邦夜曲,魯老浪漫的琴音與寫意的詮釋,幾乎讓人忘了
在聽音響,而完全專注在音樂之上。小弟接著拿出另一個也飾相當精采的演出,是由Philips發行Arrau演奏的蕭邦夜曲。這個版本錄音極考高頻,且是
在大會堂進行錄音,整個空間感與堂音也是相當考驗系統。而阿勞的呼吸聲以及指甲撞擊琴鍵聲(我懷疑這可能也是袖子扭扣撞擊發出的聲音)更是清楚許多,讓人
彷彿感受阿勞就在面前演出一般。
接
著輪到人聲曲,不論是小弟最喜愛的BIS發行鈴木雅明指揮Bach Collegium
Japan的巴哈B小調彌撒,或是durnkenlife兄帶來的放牛班的春天,每個歌唱者定位相當清晰。若此時將DRC關閉,似乎舞台就往下凹陷一般,
整個樂團往下陷進去。但如果將DRC開啟,樂團的聲音又從凹陷的舞台下抬起。
最
後durnkenlife問我有什麼喜歡的音樂,但小弟喜愛的音樂實在太多了,難以選擇。隨手就拿了最近很常聽的Decca發行Blomstedt指揮
San Francisco
Symphony的舒伯特第九號交響曲。由於Blomstedt掌握弦樂部的質感與音色就已經是當世上乘,配上這個Decca的發燒錄音,弦樂部出乎要從
喇叭跳出來一般活生感,完全捕捉到Blomstedt指揮的精髓。可惜就是因為弦樂部的低音部隊錄音太好,加上定音鼓猛力敲擊,而舊金山交響的音樂廳
Davies Symphony
Hall又是個殘響偏重的地方,只要系統解析力一不足,就會導致弦樂低音部音色非常混濁。但在DRC的加持下,重現了Blomstedt精采的美聲。
幾 番試聽,幾乎可以確定DRC是個極為有效的工具。測試過DRC之後,接著就嘗試看看目前現有系統是否能夠支援DRC。經過稍微的比較,小弟的訊源看來在 DAC jitter這方面過關了,且雖然USB介面並不是非同步模式,然而透過PLL模式還是可以將jitter壓低到一定程度;若是將PLL關閉,雖然聲音也 不差,但相較之下細節就比較少、而且聲音也變得比較軟,很明顯就是受到jitter的干擾。但訊源上面提供的USB端子只能支援到16bit,照 drunkenlife兄的說法,DRC至少需要能夠支援到18bit以上的DAC才能工作(除非要將CD訊源砍掉兩個bit降為14bit工作,但聲音 可想而知會損失多少)。而Mac的光纖輸出又是出了名的糟糕,基本上只能忽略不看。因此在小弟的環境看來只能尋找如Weiss INT202/203這種Firewire 1394轉S/PDIF介面的數位轉換器,不然DRC要在小弟的系統上看來是無法直接工作的。聽說M2tech HiFace也能夠將jitter降到非常低,但以他這種USB直接供電的工作模式看來,實在令人很難有信心,可能需要有機會再比較看看。
過 程中我們還順便比較了轉盤的抗jitter能耐,拿同一首錄音同時比較USB端子輸入、以CD轉盤直接類比輸出,等於就是用一樣的DAC來比較差異。確實 當使用轉盤時jitter的表現就沒辦法像USB介面輸入一般穩定,但也是相當不錯了。在比較CD轉盤的同時,還使用了這張燒錄的唱片進行比較,確實最後一首就是相當明顯的變差,就算是超級轉盤也是難逃這個問題。聽說如果是VRDS的轉盤就可以解決,也許有機會可以試試看。
整體來說,其實DRC我想概念上有點類似Accuphase DG-48, 只是這樣的產品價格上實在太難以讓人親近,而且限制也較多,若要進行更為精細的調整就沒有辦法了。反觀DRC只要有一台夠格的DAC搭配Mac Mini就可以搞定,相較之下更是平價的solution,唯一的遺憾就是無法支援SACD與黑膠。SACD畢竟受限於Sony禁止DSD數位輸出的限 制,有其先天限制;而黑膠則是因為本身就是只有類比輸出,使得DRC在這些領域內短時間內看來還是無用武之地。
我想 像是Accuphase DG系列的產品既然都能夠存在,加上在AV擴大機的領域中,所謂空間校正的功能也是相當常見,且DRC本身就是Open Source的一種solution,我想也許可以結合Embedded Linux發展成為一個音響產品(但也許GPL License的問題就需要再討論了)。但總之在這個階段我想還是需要讓大家多知道DRC的好,畢竟傳統音響觀念中總認為多一個香爐多一隻鬼,DRC的效 果還是需要親耳在自己系統上聽了才知道。更何況甚至要使用者拋棄轉盤直接使用Mac作為音樂聆聽的訊源系統,我想對於傳統音響迷的接受度目前看來可能還不 是很高。但仔細想想這樣的作法不過就是數位流嘛?如果不屑採用Mac卻反而相信高價的音響廠牌製造的機器,這可能也是現今扭曲的音響M型市場存在的詭異現 象吧。
最後DRC這東西,只能說此毒之驚人萬無可解,可惜的是因為時間因素沒辦法繼續透過DRC欣賞音樂。若是您對於所謂空間調整這種事情感到疲倦,或者怎麼處理都使不上力,也許可以試著聯絡drunkenlife兄到您家試試看,我相信能夠讓您重新認識您的系統的。
備註: 由於小弟房子屋齡超過十年,家中的插座迴路並沒有地線,這也是困擾我許久的問題。drunkenlife兄臨去前,還教了小弟一招接地的好方法,這就留後有機會再述了。
相關連結
drunkenlife兄的blog
dunkenlife兄的DRC網站
DRC官方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