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0日 星期六

三入三出 Sennheiser HD650



算來這已經是第三次買入Sennheiser HD650這隻耳機了,在這段期間曾經擁有過許多不同廠牌的耳機,也擁有過其他型號的Sennheiser耳機,但"曾經滄海難為水"這句話,最適合用在我與HD650這些年的糾葛上。


多年前還是個研究生時,儘管當時坐擁唱片數量已經逼近兩千,然而從來沒有一套像樣的音響或耳機系統可用,陪伴我在外宿租屋處的只有一對超過十五年的Elac老叭與一干老器材,在那個不懂音響與唱片版位的年少輕狂時期,只覺得手上有錢當然趕緊先買唱片再說,硬體只是工具而已。某次樂友老皮很高興的說他買了一支當年剛問世不久的Sennheiser HD650,原因竟是因為他在某張拉圖的唱片內頁中看到拉圖戴著這隻耳機聆聽剛剛錄音的結果,就忍不住買下這隻耳機,並極力向我推薦。剛好當時手頭還有點研究助理費,某個週末不知天高地厚的就從中壢專程跑上台北到品嘉試聽。


試聽過程不問價格,純粹就是聽聽看各家的耳機。最早淘汰的就是AKG 601與501(當年還沒有AKG 701),因為總覺得這兩隻耳機聲音相較之下比較糊,而且印象中我當時還比較喜歡AKG 501。而鐵三角W1000則是覺得聽古典音樂時高中低頻銜接有點怪,音色也覺得不太正常。最後就是Grado RS-1與Sennheiser HD650在抉擇。不得不說RS-1在鋼琴的領域音色罕有敵手,然而我唱片多屬大編制交響樂與管弦樂,而HD650在下盤的厚度與質量簡直是所向披靡,所以結果還是決定買HD650。



雖然在當時HD650還沒漲價,價格比現在好些,然而搭配耳機擴大機上去也不是一筆小錢,且在那個時候耳機擴大機的選擇還不多,不若現在這樣百鳥爭鳴百花齊放,能推的動HD650這隻耳機的耳擴沒幾台,就聽了老闆的建議買了CEC HD53。在那段苦悶的研究論文撰寫期間,這隻耳機就陪伴了我兩年的時光。儘管有著開放式耳機會漏音與隔音不好的缺點,但是那6.8公分的大口徑動圈表現出來的衝擊力完全讓人忘了這些小缺點。

研究所畢業後入伍服役,由於自忖未來服役期間的兩年內實在沒什麼機會聽這對耳機,加上軍旅生涯手頭困難,就出售給新訓同梯的弟兄。退伍開始工作後,陸陸續續又換過幾隻耳機,包括Shure、AKG、鐵三角、Beyerdynamic等等品牌,甚至是Sennheiser自家的其他型號耳機,但聽來聽去就是覺得在大編制音樂上比起當年的HD650似乎就是缺了一口氣。耳機換了半天,最後還是只好忍痛又到品嘉抱回一次。


然而第二次入手HD650後大約一年多,陰錯陽差開始接觸兩聲道,為了籌錢買喇叭,只好把耳機出清,而且這次是連耳擴都一口氣通通出清掉。如果真的玩過兩聲道的樂友,就知道其實調教的好的兩聲道,寬鬆度跟空間感等等都不是耳機系統能相比的。但是畢竟音樂細節的表現上耳機系統確實能夠達到某種兩聲道系統難以達到的高水準境界,而且重點是耳機系統本來就是折衷下的產物,特別是在辦公室環境中工作時,若要聆聽音樂只能選擇耳機系統別無他法,因此又動念要找回這對耳機的想法。

這時候Sennheiser的新旗艦HD800也出了,只是光看到那誇張的價位就實在無法考慮,更遑論那瘋狂的阻抗還不知道要花上多少錢去尋找相對應的耳擴。只好還是回頭尋找HD650,然而此時HD650的價格已經調漲過了,而且簡直是高不可攀,已經沒辦法像前兩次直接買新品。而在二手市場上等候了許久,實在是找不到滿意的二手HD650,大多都是品相差的可怕,因為HD650那天鵝絨的耳罩實在太難以保養了。
某天在MyAV上看到韻特的老闆代替顧客出售了一對二手的HD650,照片看起來品相相當不錯,稍微去信詢問了一下老闆,就決定讓這對耳機回鍋第三次。也許是因為自家兩聲道系統聽久了,加上也曾經聽過不少驚天動地的兩聲道系統,似乎已經沒有當年初次接觸這對耳機時,初嚐hi-end的震驚。然而這隻耳機表現之沉穩與霸氣卻依然不變,回過頭來聆聽更顯得這隻耳機之經典。儘管在新王者HD800問世後,關注的眼光稍嫌黯淡,就算HD650問世的這七年來從我手邊三入三出,然而在我心中的地位卻從來沒有動搖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