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5日 星期日

Solti指揮Haydn Die Schöpfung




soprano: Norma Burrowes
tenor: Rüdiger Wohlers
bass: James Morris
soprano: Sylvia Greenberg
bass-baritone: Siegmund Nimsgern


harpsichord: Divid Schrader
cello: Frank Miller
double bass: Joseph Gustafeste


Chicago Symphony Chorus (chorus director:  Margaret Hillis)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conductor: Sir Georg Solti


engineers: James Lock & John Dunkerley


5th, 6th & 8th Nov 1981, recorded at Chicago Orchestra Hall


蕭提指揮海頓都有一種詭異的堅硬感 XD 乍聽總是覺得相當驚嚇,但如果習慣蕭提的詮釋風格,其實也不會感到意外,甚至別有一種飆車的過癮感覺。

"天地創造"蕭提總共錄過兩次,這是第一次的錄音,蕭提依然率領著芝加哥美式足球隊衝刺。當然此曲各種版本莊嚴有之、崇敬有之、沈溺有之,而此版卻也以蕭提特有的粗獷音色獨樹一格。

參考資料: http://csoarchives.wordpress.com/2012/05/29/solti-53-haydns-the-creation/ (內有這次1981年錄音時的照片)

ps. 第二部結尾處每次聽都覺得旋律很像"山頂黑狗兄".....

2012年7月19日 星期四

Celibidache指揮Tchaikovsky第五號交響曲


Munich Philharmonic
conductor: Sergiu Celibicache
engineer: Hans Schmid
29th May 1991, Living at Philharmonie of the Gasteig, Munich

孤傲不馴的柴五,Celibidache藝術的代表作之一,超慢速也許加強了木管與弦樂如泣如訴的音色,然而特殊的聲部處理更強化了獨一無二的慕尼黑之聲。相較於也是超慢速前進的Klemperer與Bernstein,Celi獨家的轉折與重音手法讓這個演出相較之下更顯特立獨行。可惜有時銅管與木管在慢速下明顯被催到快斷氣而不穩定,對這張唱片增添了些許遺憾。

2012年7月6日 星期五

Blomstedt指揮Mahler第四、第五號交響曲


soprano: Akiko Nakajima 中嶋彰子 (Symphony No.4)

NHK Symphony Orchestra, Tokyo

conductor: Herbert Blomstedt

28th Apr 2001, Live at NHK Hall (Symphony No.4)
5th Dec 1985, Live at NHK Hall (Symphony No.5)

雖然有好幾度樂團的音色有抓到那美妙且令人難忘的瞬間,但演出馬勒對NHK交響來說還是太過吃重了。其中第五號銅管的失誤多到令人坐立難安,現場演出若沒十足把握還是別隨便亂發行的好。

2012年7月2日 星期一

Walter指揮Brahms第四號交響曲


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
conductor: Bruno Walter

2nd, 4th, 6th, 12th & 14th Feb 1959, Recorded at American Legion Hall, Hollywood, CA

灌錄此曲的版本儘管多如繁星,但這個演出在我心中永遠佔據著無法取代的地位。也許因為錄音過久導致轉錄時殘留著嚴重的底噪 ,卻不影響著我們欣賞華爾特與哥倫比亞交響所碰撞出的激烈火花。可惜哥倫比亞交響畢竟尚非頂尖樂團,某些細微失誤出現時還是會忍不住令人皺一下眉頭。

2012年7月1日 星期日

Travagans長物志3吋喇叭


這幾天都在聽著這對相當有味道的小喇叭,就算使用大瓦數擴大機驅動,開至我平常聆聽的音量,依然虎虎生風且無損聲音質感,難以想像是由三吋的小小單體發出的聲音,就算聽大提琴依然能夠聽到完整的形體。

聽大編制管弦與協奏曲還是稍顯吃力,但試想這只是一對多麼小的喇叭,若是較小空間或近場聆聽已經足矣。傳聞搭配四神相應小擴大機更是絕配,擺在書桌上聆聽就已相當不錯了。


外包裝與箱體本身烤漆都相當有品味,可惜長物志已經停產這對小叭,我猜想可能是因為這顆全音域單體取得數量有限,不得不停產吧....

長物志網站: http://www.travagans.com/

2012年6月23日 星期六

升級新訊源Esoteric報到


這應該是全台第一台吧,勝旗說這台一進來海關就直接送來了,寄來的時候連中文說明書跟保證書都沒有,要稍晚才會補寄過來。


改款之後外觀洗煉許多,不若之前這麼方方正正的。入手後第一件事情當然是趕緊上官方網站下載驅動程式,來嘗試一下非同步USB的威力。(驅動程式改版速度還蠻快的,入手到寫文章這一、兩個禮拜就改了好幾個版號)


在Terms of Use這邊勾選同意就可以開始下載,下載完成解開後就可以開始點選pkg檔安裝了


神奇的是在pkg安裝檔旁還有另一個README檔,點開驚覺竟然Mac的驅動程式是委託台灣的GFEC開發,還可以跟TEAC申請原始碼


接上USB線並訊源切換到USB模式,就可以在設定中看到Esoteric出現。初步播放心得,聽內建轉盤與原本機器相較之下聲底差不多,但是細節與動態似乎明顯變得更為開闊。而USB介面憑藉著非同步USB之力,聲音簡直翻了一輪。

比較奇怪的是雖然號稱為非同步USB,但是在USB Prober中看到的卻是Interrupt no synchronization Input,而非Isochronous asynchronization,這樣嚴格來說也不知道能不能算是真正的非同步USB。而Esoteric全部K系列都是使用同一隻驅動程式,非同步USB應該都是採用這種模式運作。





使用CEC當做轉盤光纖輸出給Mac,在直接將數位訊號forward到Esoteric的USB介面作為DAC使用,聲音竟然大幅進化!!!毛躁感完全不存,聲音穩定度遠超過內建轉盤。而直接用CEC轉盤數位輸出餵給Esoteric就別說了,可能CEC本身還不夠好,作為轉盤SPDIF數位輸出聲音比Esoteric內建轉盤還糟糕。 只能說一體機的天限大概就是這樣吧,只要等級不夠高、電源不夠穩,轉盤一動Jitter就會飆起來了。而這種接法相較之下還真是窮人救星,花點小錢請代理商升級卻能夠達到這麼明顯的效果,還真是太值得了。

你是哪種樂迷?




之前與小閔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很久以前就觀察到似乎身邊聽音樂的樂迷大致上可以分為上圖三類: "音響發燒友"、"唱片收藏迷"、"音樂演奏者"。

  • 音響發燒友: 大多都是從玩音響開始接觸古典音樂,購買唱片以發燒錄音為主力,mono唱片甚少。特色當然就是昂貴的音響、發燒線材與調音設備。
  • 唱片收藏迷: 顧名思義就是唱片購買狂,以收集各種版本為目的,有些瘋狂樂迷甚至懂版本比懂音樂還多,就算是老mono唱片也是收藏主力之一。特色當然就是家中成山成海的唱片收藏數量。
  • 音樂演奏者: 則是以音樂相關科系及從業人員為主,自身演奏經驗與學識豐富,卻不太聽唱片或收集版本,音響也只是個工具,相較於聽音響還是不如聽現場演出比較實在。特色為家中有不少樂譜與總譜。

當然這只是粗淺的簡單分類法,但大家都可以觀察到聽古典音樂的樂迷確實也大概是以這三種類型為主力,當然也有樂迷就是身兼兩種身分,甚至進階到最中心的三種皆通。然而再怎麼樣,所有聽古典音樂的樂迷,基本上都是不出這三種類型的其中一種先開始的,之後音樂某些因緣際會或者個人對音樂的精益求精,漸漸跨入另一種類型而成為兩者皆通,最後成為最中心的專業樂迷。也並非說某一類的樂迷對於其他兩類就不重視,而是在於樂迷心中的比重相較之下少了許多。

您是哪種類型的樂迷?